因為媒體人提到了柯 P 在新聞面對面專訪結束之後,問了「怎麼樣才能勝選但又不用讓馬英九下台」,所以昨夜花了點時間看了柯文哲與連勝文在新聞面對面的專訪,並且比較兩個人的特質。
我想點出來的是,連勝文是規則導向(rule-centered),而柯文哲是原則導向(principle-centered)。比如說講到廉潔,兩邊都有一個故事,連勝文這邊是說他在悠遊卡公司的時候,公司在敦化北路跟民生東路口附近,而他丈母娘的紅豆食府就在附近,但他只要是公司出錢的聚餐,為了避嫌都不會去紅豆食府,乍聽之下,似乎很清廉自持,但後面一點他說了,他悠遊卡董事長上任第一天,有人給了他一本廉政的手冊吧,上面就有提到一個小故事,是說類似的事情,說公司的聚餐不能去認識的人的餐廳裡面等等,也就是說他這個清廉自持的行為是因為有人寫了一個「規則」在哪裡,整場專訪,連勝文也相當強調「依法行事」這件事情,這就是 rule-centered 的行事風格。而柯文哲先生對於廉潔,也有個故事,但是他是講到他在台大人際關係不好的時候提到的,他是說台大醫院開會訂便當的時候,一向是打電話給廠商(比如說抗生素廠商等等)送便當進來,而柯文哲當了主管的第一天就要求屬下不得這樣做,開會一律自己買便當,所以才有 MG149 的私帳(因為這些都得自己出錢,但又需要管理,其實就是類似班費)。看得出來,柯文哲是在群體壓力下,堅守一個原則,而不是依照既有規則來行事。另外,講到說實話這件事,他非常堅持誠實這個原則,所以當他發現他講真話(失言風波),媒體很反彈,他說他回去苦惱了很多天,最後想說這跟道德也沒什麼關係,只是尊重聽這些話的人,所以他就做了修正。像這一類行事方法,就是原則導向,亦即心中有一些原則,是大方向,面對每天不同的事件發生的時候,依據這些心中的原則來行事,而且會有優先順序的。
規則導向的行事風格不會出什麼大錯,行事很安全,但有時候會不通情理,比方說有個丈夫因為妻子羊水破了,要趕緊到醫院生產,於是一路超速,警察把他攔下來發現他是因為妻子要生產才超速,規則導向的人這時候就會堅持說你犯了法,必須要開單,因為要依法行事,然後依法也沒規定警察必須要護送孕婦,於是就不理他。這就是規則導向的行事風格。原則導向的行事風格的警察,在攔下來發現超速的原因之後,會衡量各種原則,發現生命當然是優先的,於是罰單也不開,而且還護送這台車一路到醫院。事後來看,後面那個警察做的事情對嗎?的確有人超速而不開單,那麼他是不是包庇違法的事情發生呢?如果有人不問當時發生的狀況與當事人應對的方式,只挑出部份的違法證據來指控對方違法,就落入了規則導向的方式。
原則導向也是兩個當中,能夠開創新局的方式。如果面對一個全新的領域或全新的世界,既有的規則都不能應用,一個規則導向的行事風格就會陷入混亂當中,因為完全沒有規則可循,或是隨便引用相近的陳舊規則來應用在全新的事情上面,這是不是很熟悉?這就是近十幾年來,陳舊的法規面對全新的世界的時候的混亂。以原則導向來說,就會像美國憲法這樣,先條列出行事的原則,而當有任何新的事件發生,就回去檢視這些原則,仔細考量,最後選擇這個新事件要怎麼處理,如此才能夠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而通常這些原則就是一個團體、個人要堅守的價值。
原則導向有個很重要的人一定要提,那就是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在他的自傳提過他隨身帶了一本小冊子,稱之為 "The Little Book",上面列了十三條原則,每週選定一個原則來強化,但每天晚上都會針對這十三條原則檢討自己當天的行事是否遵循了這些原則。沒有遵循的地方檢討原因是什麼,但不過分責備自己。注重長期來說,是否有進步。富蘭克林後來說了 "Tho’ I never arrived at the perfection I had been so ambitious of obtaining, but fell far short of it, yet I was, by the endeavour, a better and a happier man than I otherwise should have been if I had not attempted it. " 富蘭克林的這句話是說,他從未達到他原來所想要達到的完全,但是透過熱切的追尋,他變成一個比未追尋完全之前更好更快樂的人。只有這樣子才能夠進步。在 Stephen Covey 的書[3] 「與成功有約」裡面則是把富蘭克林的方法進一步加一些改變並且仔細的闡述,對原則導向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一下。
規則導向我想到的代表人物是馬英九總統,看他的行事風格你就會知道什麼叫做規則導向,他最常把「依法行事」掛在嘴邊,對於一些大家都知道要為大原則放棄追小錯的時候,他只會專注在那個錯誤之上。所以規則導向就是在任何事情發生的時候,一定是檢討有沒有違反規則,並且對違反規則耿耿於懷。因為犯錯就是犯錯,沒有什麼逐漸改善讓犯錯率變少這件事。這是因為規則導向常常會有非常多的規則,而且是針對非常明確的事情做規範,比方說全勤獎金就是個很規則導向的事情,全勤的定義是你這個月每天都到,如果你有一天因為生病而沒到,就是沒有全勤獎金,不論你缺席的理由是什麼。但是原則導向就會去思考,全勤的意義是什麼?然後可能思考出全勤的意義在於你對於公司的貢獻,所以訂定了工作進度,只要你每個月達到工作進度就獎勵,而你中間是否因病缺席,就不在考量範圍內。
寫了這麼多,簡單總結一下,原則導向就是望向未來,而規則導向就是依循過去。 我不是在講哪一個個人怎麼樣,而是哪一種行事方法能夠帶領個人、公司、社會,甚至國家往未來瞬息萬變的挑戰,其實很清楚。
[1] 柯文哲專訪 柯文哲專訪
[2] 連勝文專訪 連勝文專訪
[3] Stephen Covey,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中文翻譯:與成功有約)